經過了幾番波折,我終於等到我的卡鞋,接下的日子裡,就是熟悉車與人的對話,還有自己體能的增進了。而卡鞋和卡踏的搭配,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效率的增進,第二個是摔車...。在網上看過許多人的心得中可以得知,在熟悉卡鞋期間而不摔個一兩次的人鮮矣,可是,我不想要摔車啊,人摔了也就算了,我比較心疼我的車子,所以為了避免慘劇的發生,拿到卡鞋後就拿店長的車來試(奸笑)。其實也不是故意拿他的車來試,只是拿到卡鞋真的完全不知道如何來上下卡,就只好請店長指導一下了。上卡時只要腳尖方向對的差不多,很容就卡進去了,但是下卡時要將腳尖向內側扭轉才出的來,而店長也有教導說在要停下來時,將全身的重心往前並站立,就會自然而然就會記得要下卡踏,才不會發生零時速摔車事件。試了數次有些感覺後就回家試自己的車了。
今天也是相同的五點就起來了,迫不急待的穿上我的卡鞋出發,感受一下差異性在哪,所以今天選擇的路線就是前兩天才跑過的岡山鳳山路線。哇!有上提和沒有上提的力道真的差異很大,腳可以用比較輕鬆的力量來騎乘,而不是全都用在往下踩的力量上,當一隻腳往下踩時,另一隻腳輕輕一帶,就可以很輕鬆的迴轉。到了甲樹路的7-11後再從這測試一下自己最高速的衝刺,檔位一檔檔上升,上升到受不了之時,看到了自己平地踩踏的最高速57.5Km/HR,哇!這個是什麼速度啊,平時下坡時可能都沒有這麼快,竟然可以在平地時踩出來,更可怕的是,目前是逆風...。不過這個數值只是純綷的好看用,一點實際的義意都沒有,因為我不可能維持這個速度很久,若是可以我就不會在這出現,我可能忙著去比環法賽去了。今天往燕巢的方向依然是逆風,但是在逆風的路段有著卡踏的加持,整個路段都可以維持著三十上下的速度,而不會像上次來只剩下約二十四的速度。而且迴轉速也有很顯著的提升,平時踩九十轉的力氣,現在踩踩竟然可以上到一百多,真是蠻神奇的,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心理作用。原本以為SIDI 44號的鞋子已經算合腳了,但是實際踩踏起來腳的兩側還是有發酸的感覺,看來44號的鞋子在左右橫寬還是小了些,所以對腳還是有壓迫到。下次若要買新鞋可能需要SHIMANO E版的鞋吧,E版的鞋有加寬設計,不過應該更難訂吧,反正要換鞋也是一兩年後的事,到時再說吧。
過了鳳山火車站往回程的路上,這次相較上次因為時間比較早的關係,所以車流都還沒有出現,趁這個機會衝回家去,但是事與願違,在過了榮總之後覺得後輪怪怪的好像沒氣了,回頭一看後輪是還有氣,但是漸漸的扁了下去,只好停在路邊換胎囉。今天第一次穿卡鞋也是第一次公路車破胎真是巧。換胎的技巧雖然有學過,也有幫別人做過幾次,但是之前換的都是登山車的胎,公路車倒是第一次。換胎前先找出兇手,看是什麼東西刺破輪胎,最後發現了一個約為3mm的金屬絲,雖然不長也不大,但是還是刺進了內胎之中,所以才緩緩的洩氣,而不是瞬間就沒氣,另外也發現輪胎上也是有著其它的傷痕,只是運氣好都沒有造成損害就是了。要把外胎拉出來只有兩個挖胎板還真不好用,挖了二邊固定,要挖第三個時要抽一個出來再挖,往往再挖的時候,外胎就很不聽話的又滑滑滑回去...。結果光是將內胎拿出來就挖了四五次都不成功,最後好不容易才抓到訣竅將外胎順利的挖出來。換內胎時裝回去又是一個難題,正常而言是將氣嘴頂在腹部,將外胎從兩側收收收到上面時,用大姆指的力氣推回去,登山車的雖然不好用,但是收個兩次也就推進去了,但是公路車的怎麼推怎麼收就是進不去,而且大姆指都推到快起水泡了,外胎還是不肯進去,最後放棄了,拿起挖胎板冒著將內胎弄破的危險,硬是將外胎給撐了回去。打氣時不敢打的太多,深怕等下爆了,後來發現應該沒問題後才將胎壓打的高一點,整個時程花了約為二十分鐘左右,實在是太慢了,但從另一方面的來說是因為我不常破胎所以手腳慢著也是正常的。但是若比賽期間花個二十分鐘來補胎的話,大隊人馬就不知道跑到哪去了。
日騎乘:51.36Km
騎乘時間:1:48:05
平均時速:28.51Km/HR
最高時速:57.5Km/HR
總計里程:302Km+17Km
總計時間:11:00
心跳管理
R=127 HI=173 LO=164 82KG
HI:0:00(高於設定心跳區間時間)
LO:1:52(低於設定心跳區間時間)
IN:0:02(在設定心跳區間時間)
AVG:140 (平均心跳數)
MAX:180 (最高心跳數)
KCAL:2312 (消耗卡路里參考值)
晨間體重值:76.5(運動完)
夜間體重值:78
靜心跳率:48
起身後心跳率:65